一羣年輕人在良渚東明山放了10台紅外相機 都市快報 “這是杭州歷史上第一次拍到‘貉’,我們特別激動!”昨天,小沈電話裏興奮地告訴我。 小沈,27歲,出生長大都在杭州,大學讀的是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專業,後來又去美國康奈爾大學攻下環境工程專業碩士,學成回國,現任職於杭州一家金融公司。工作和所學沒什麼關係,但研究野生環境一直是她的興趣,尤其喜愛觀鳥。業餘時間,她加入了一個叫“杭州原鄉野地生態保護與研究中心”的民間組織。上個月,他們在良渚東明山上,安置了10台紅外相機。前幾天去回收相機,意外地發現了“貉”。 
根據相機上的數據,拍到的時間是10月29日晚上11點多,位置在東明山南山腰,海拔大約30米。 視頻上它出現了不到一分鐘,低着頭,這邊聞聞,那邊嗅嗅,應該是在尋找食物。從體形看,是一隻成年貉,肚子圓滾滾,估計這一帶食物充足。 “它會在秋天找尋大量食物,一直吃到體重比原來重一半才肯罷休,然後進入冬眠。”小沈説,貉其實可以和人近距離共存,在南京和上海的市區公園都出現過,杭州境內肯定有,不過以前都是目擊,這是第一次留下影像資料。 這個民間組織今年6月組建,由10個愛好自然的八零九零後年輕人組成,有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員、浙江野鳥會祕書長、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調查員、鳥類和靈長類動物研究人員、自然攝影師……大家平日各忙工作,週末聚在一起搞喜歡的生態科考。 6月的一天,機構承接的餘杭某個項目接近尾聲,10個人在飯店聚餐,隊員趙超提議,既然大家都各懷專業特長,是不是成立一個民間生態保護組織,一起做些事情?眾人紛紛贊同,都覺得很有意義。 組織成立後,先買了第一批設備:20台用來抓拍野生動物的紅外相機,還有無人機、老鼠籠等。資金來自眾籌,每人出了2000元,後來一家公司聽説後十分讚賞,資助了10萬元。 他們接到的第二個項目,是受良渚街道委託,調查東明山的生物特別是野生動物。 10月18日是個星期天,小沈和兩名男隊員一起,花了幾乎一整天,吭哧吭哧爬上東明山,安放紅外相機。小沈説,選擇安放點,蠻有專業難度的。 “像空曠的竹林就不太適合,很可能拍不到,所以要選擇林間的空地、茂密的灌叢,發現獸道更好——這些都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。” 紅外相機有GPS定位,和手機軟件相連,不用擔心找不到。每個相機有8顆電池,平時都是待機狀態,一旦有動物闖進視野,動物體温觸發紅外線,相機開始工作,拍下視頻。一台相機電池可以用兩三個月,每個月小沈他們都會上山看看。 11月8日一早,小沈和男隊員陳奕寧一起上山,採集相機拍到的畫面。 “我當時看到一個毛茸茸的動物,一下子叫起來,哇,這個很像貉啊!陳奕寧對脊椎動物比較瞭解,當場就判斷,這就是貉。” 陳奕寧,英國埃克賽特大學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碩士、浙江自然博物館科教人員、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調查員。 小沈説,回去後,兩人通過圖鑑,再次確定了他們的判斷。 |